2025年8月,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省市相继宣布暂停汽车置换补贴政策。这一轮调整覆盖全国30%的汽车消费市场,单月补贴规模缩减超15亿元。北京市商务局文件显示,暂停原因包括“财政压力加剧”“骗补行为频发”及“政策目标部分达成”。
补贴退潮的三重动因
财政可持续性挑战:2025年地方债务率达132%,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车补贴预算超支40%。如上海市2024年置换补贴实际支出18.7亿元,远超年初12亿元预算;
政策目标阶段性达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2%,提前完成2025年50%目标,政策刺激必要性下降;
市场乱象倒逼调整:审计发现,15%的补贴申请存在“旧车重复过户”“虚假交易”等问题,某二手车平台甚至推出“套补专用车源”。
市场主体的应激与转型
车企策略分化:比亚迪推出“保价置换”计划,承诺补贴退坡部分由企业承担;特斯拉则上调Model 3起售价1.5万元,引发老车主维权;
二手车市场震荡:政策暂停首周,全国二手车交易量环比下降23%,车商平均库存周期从21天延长至35天;
金融工具补位:平安银行推出“0首付置换贷”,年化利率4.2%,较补贴政策期间个人贷款成本仅高0.8个百分点。
行业生态的长远重构
评价标准升级:中汽协正制定《新能源汽车置换规范》,要求交易车辆需安装VIN码溯源装置;
技术驱动变革:车易拍开发AI估值系统,通过200个数据维度精准评估车况,将评估误差控制在5%以内;
区域协同探索:长三角三省一市试点“补贴互认”,打破行政壁垒,但实施首月仅12%的跨省交易成功申请补贴。
从财政输血到市场造血,从政策驱动到技术驱动,汽车置换补贴的暂停标志着行业从“补贴时代”迈向“质量时代”。当政策红利逐渐消退,真正决定市场走向的,将是车企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