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完成百米冲刺,成为全球首个在正规赛事中完成全自主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冠军。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赛会纪录,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迈入新阶段。
技术突破:从机械步态到类人奔跑的质变
"具身天工Ultra"搭载全新研发的"天工动力系统",通过三重技术突破实现类人奔跑:
仿生关节设计:采用仿人类肌肉-肌腱结构的驱动单元,髋关节扭矩密度达220Nm/kg,超越波士顿动力Atlas的180Nm/kg
动态平衡算法:基于强化学习的步态规划系统,可在0.03秒内完成重心调整,支撑起8米/秒的冲刺速度
环境感知融合:多模态传感器阵列实时构建地面模型,使机器人能自适应水泥地、塑胶跑道等复杂路面
相较于浙江大学"白犀"四足机器人16.33秒的百米成绩,"具身天工Ultra"作为双足机器人,其21.50秒的纪录更具技术标杆意义——双足平衡难度呈指数级增长,该成绩已接近人类运动员20世纪80年代水平。
行业启示:从实验室到赛场的量产化跃迁
此次赛事呈现三大行业趋势:
自主性突破:不同于需要遥控的"黑豹"机器人,"具身天工Ultra"全程自主导航,标志人形机器人进入"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时代
成本可控化:采用国产高功率密度电机,单台成本较Atlas降低40%,为后续量产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拓展:某消防单位已订购50台,计划用于高层建筑火场侦察,其8公里/小时的时速可快速抵达传统设备难以覆盖的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Optimus虽展示过接网球等精细操作,但其公开的百米测试视频仍需安全绳保护,而"具身天工Ultra"的无束缚奔跑更具工程示范价值。
未来挑战:超越"能跑"到"好用"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实现赛场突破,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服务人类仍需突破:
续航瓶颈:当前锂聚合物电池仅支持15分钟剧烈运动,氢燃料电池版本正在测试
复杂地形适应:沙地、碎石路面的奔跑稳定性尚待提升
人机交互升级:需开发更自然的语音交互系统,当前版本仅支持预设指令
随着2025年特斯拉计划量产千台Optimus,2026年华为"盘古"人形机器人或将面世,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奇点"走向"应用奇点"。当"具身天工Ultra"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它不仅创造了赛会纪录,更开启了智能机器人服务千行百业的新纪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