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小米汽车公布最新交付数据:8月交付量达30,127辆,环比增长15.3%,连续三个月突破3万辆大关。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及YU7车型产能释放,小米汽车正加速向年销50万辆目标迈进。
产能瓶颈突破:二期工厂助力YU7交付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产能为15万辆/年,但受供应链限制,2025年上半年实际产能仅8.7万辆。随着二期工厂于7月投产,YU7车型产能逐步释放,8月交付量达12,431辆,占品牌总销量的41.3%。据小米内部人士透露,二期工厂采用90%自动化生产线,单车型生产周期缩短至18小时,较一期工厂提升30%。
生态协同效应:手机用户转化率超40%
小米汽车依托手机业务积累的3.2亿用户基础,通过“账号互通”“应用流转”等功能实现生态闭环。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用户购车转化率达41.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小米SU7车型搭载的澎湃OS系统,可与小米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无缝联动,形成“人-车-家”全场景体验。
技术自研:800V高压平台与CTB电池落地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标配800V高压平台,支持480kW超充,10分钟补能300km;其自研CTB电池与车身一体化技术,使整车扭转刚度达45,000N·m/deg,超越特斯拉Model S。这些技术优势助力小米汽车在25万级市场快速崛起,8月SU7车型交付量达17,696辆,环比增长22.1%。
挑战与机遇:渠道扩张与智能化竞争
尽管交付量持续增长,但小米汽车仍面临渠道覆盖不足的问题。截至8月底,小米汽车在全国仅有120家门店,较理想、蔚来等品牌存在差距。为加速市场渗透,小米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门店数量扩充至300家,并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与此同时,小米需在智能驾驶领域加快追赶步伐,其高速NOA功能虽已落地,但城区场景表现仍落后于小鹏、华为等头部玩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