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在沈阳师范大学正式启动。该实验室由辽宁省社科联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建,是辽宁省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与社科交叉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靳国卫出席启动仪式时强调,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辽宁省在“人工智能+社科”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将系统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科研治理数智化底座。
聚焦全链条技术突破
实验室主任李航教授介绍,实验室将围绕“数据—模型—应用”全链条展开攻关,重点建设五大核心能力:
辽AI社科术语知识库:构建覆盖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专属知识图谱,已收录专业术语超10万条;
辽AI社科大模型:基于千亿参数架构开发,在政策文本分析、舆情预测等场景准确率达92%;
辽AI科研治理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科研流程全周期模拟,试点单位项目申报效率提升40%;
辽AI科研治理现代化标准体系:制定数据采集、算法伦理等12项省级地方标准;
辽AI社科数智人:开发具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的虚拟研究员,已应用于5所高校社科研究。
政策赋能激活创新生态
辽宁省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专项支持,包括最高2000万元研发补助、1000平方米免费中试基地,并纳入“科技贷”白名单。省人社厅同步出台20条人才措施,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开通“直评特聘”通道,允许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数据显示,实验室已吸引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在内的科研人员45名,其中具有海外研究背景的占比达38%。
场景驱动成果转化
实验室与大连金普新区、鞍山钢铁集团等12家单位建立合作,首批试点项目包括:
智慧政务:构建“辽AI政策大脑”,实现200项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审核时间从7天压缩至2小时;
智能制造:开发产线故障预测模型,使沈阳机床集团设备停机时间减少65%;
文化传承:搭建辽瓷数字化修复平台,碎片拼接准确率从人工85%提升至AI辅助的98%。
从知识库构建到场景落地,辽宁人工智能社科重点实验室正以“技术突破+政策赋能+场景驱动”的三维模式,重塑社科研究的范式边界。当每个数据节点都承载智能决策,一个真正的“数智社科”时代正在辽沈大地加速到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