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王杰在空间站机械臂的辅助下,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历经6.5小时的精密操作,两人成功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部署舱外辅助设施,并对核心舱太阳翼等关键设备进行全面巡检。此次任务中,陈冬以6次出舱记录成为我国舱外作业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其熟练程度堪比太空“工匠”——在机械臂托举下,他仅用15分钟便完成原本需1小时的太阳翼巡检,效率提升300%。
机械臂演绎“太空芭蕾”
空间站机械臂在此次任务中再次展现“全能型选手”实力。这台拥有7个自由度、负载能力达25吨的“太空手臂”,通过末端执行器与舱体适配器对接,精准完成设备转移与安装。数据显示,其定位精度达0.1毫米,相当于在地球表面精准定位一根头发丝。更令人瞩目的是,机械臂通过“爬行”功能覆盖整个空间站构型,从核心舱到实验舱的转移路径规划误差不超过0.5米,为后续空间站扩展奠定技术基础。
空间科学实验全面推进
随着第三次出舱成功,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太空出差”进程已过半。在已完成的120天在轨任务中,他们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的38项实验。其中,梦天实验舱的“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通过机械臂完成装置部署,首次实现我国舱外暴露实验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效率较人工操作提升5倍。后续,乘组还将重点推进航天医学实验,为长期驻留提供生物医学数据支撑。
从“站”到“基地”的技术跃迁
此次出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从“建造阶段”向“运营阶段”的关键过渡。飞控团队为每次出舱制定专项预案,累计储备超3000份应急方案,确保在轨任务零事故。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机械臂技术已突破单一舱段操作,未来可支持空间站组合体扩展至180吨级,甚至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技术验证。当陈冬最后一次检查完舱外设备,空间站机械臂缓缓收回,这个凝结着中国智慧的“太空手臂”,正托举着人类走向更深的宇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