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出版工作室在深圳正式揭牌。这一举措标志着西北地区学术出版重镇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创新高地的深度联动。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在致辞中强调,工作室将立足“服务湾区教育、促进优质均衡、聚力融合创新”三大目标,依托总社在学术出版、主题出版领域的深厚积淀,结合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战略定位,打造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资源整合:校友网络与区域生态的协同创新
工作室的成立凸显“校友经济”与“区域协同”的双重逻辑。陕西师范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李秉谦受聘为“首席专家”,其牵头构建的校友资源网络将成为内容研发与项目落地的关键纽带。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读港澳学生达1.6万人,粤港澳高校在线课程联盟已提供7700门共享课程,这为工作室开发跨地域教育产品、推动学分互认提供了现实基础。
技术驱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服务升级
面对2025年教育类图书市场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趋势,工作室将聚焦三大方向:
本土化内容开发:深耕大湾区教育特色,策划粤语文化、港澳子弟教育等主题出版物;
科技赋能出版:依托总社“首阳教育云平台”,开发AR教材、智能题库等数字产品;
东西部协同:搭建陕西与大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师资、课程资源跨区域流动。
政策支撑: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同频共振
工作室的成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标高度契合。广东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25年大湾区教育类图书零售规模达826.1亿元,码洋规模超千亿,市场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工作室将参与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探索“学校+”办学模式,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香港校区等合作办学项目的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
从学术积淀到区域实践,从传统出版到数字转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出版工作室正以“内容+技术+资源”的三维模式,重构教育出版的价值链条。当每一本教材都承载创新基因,当每一次合作都跨越地域边界,一个以教育出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图景正在展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