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是该乘组自2025年4月进驻中国空间站以来的第三次太空行走,也是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常态化运营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技术升级:效率提升背后的创新突破
根据任务计划,第三次出舱的核心目标是在舱外平台安装脚限位适配器和接口转接件。这一改进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李学东介绍,传统出舱作业中,航天员需手动组装机械臂脚限位器,转移至工作点后再拆卸,单次操作耗时约40分钟。而新安装的适配装置将实现机械臂与脚限位器的一体化连接,使后续出舱活动单次节省40分钟,年度累计可多出数百分钟的有效科研时间。
此次任务还将验证两套新上行的舱外航天服性能。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抵达的D、E型航天服,设计寿命从3年15次使用提升至4年20次,关节活动范围扩大15%,并新增应急供氧冗余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新服采用蓝白相间的视觉标识,与此前红黄配色的“前辈”形成鲜明区分,便于地面监控快速识别航天员状态。
科学探索:从细胞到燃烧的多维实验
在第三次出舱间隙,乘组持续推进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在生命科学领域,航天员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模拟空间辐射对血脑屏障的影响,已完成首批细胞样本采集;航天医学方面,通过拉曼光谱仪检测尿样代谢组分,为长期驻留健康管理积累数据;物理科学领域,更换燃烧实验插件后,成功获取微重力环境下燃料燃烧的全新动态图像。
更值得关注的是“地外居留舱微生物防控技术试验”。航天员使用定制检测片对舱内表面进行消杀前后对比采样,数据显示特定菌群抑制率达92%,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环境控制提供了关键参数。
运营常态:我国空间站的“太空工厂”模式
此次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进入高密度任务期。自2025年4月神舟二十号乘组进驻以来,已累计完成:
2次出舱活动(第三次即将实施)
6项国际合作实验(涵盖欧空局、俄罗斯等)
12类技术验证(包括混合现实训练装置在轨试用)
物资周转量达8.2吨(含天舟八号、九号两次货运补给)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当前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日均产生科学数据量超1.8TB,其中76%通过天链中继卫星实时下传至地面。这种“建站为用”的运营理念,使中国空间站真正成为太空中的“国家级实验室”。
未来展望:从近地到深空的战略衔接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神舟二十号乘组的第三次出舱不仅是常规任务,更承担着技术验证与经验积累的双重使命。2026年,中国计划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飞行;2030年前,将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初步研究。此次出舱中验证的快速对接技术、长寿命航天服等成果,都将为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当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地面科研团队同步开展着12项预研项目。这种“天地协同”的创新模式,正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加速迈进。正如指令长陈冬在出舱前所说:“每一次太空行走,都是为人类探索宇宙写下新的注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