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至14日,第11号台风“杨柳”以强台风级登陆台湾台东县后,横穿台湾海峡并二次登陆福建漳浦县,其残余环流与西南季风结合,在华南地区引发极端降水事件。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台风中心经过区域阵风达15-16级,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等地出现250-280毫米特大暴雨,广州从化区单日降雨量突破320毫米,超历史同期极值。
极端天气触发多级预警
此次过程呈现“风雨潮”三重叠加效应。台风本体与季风云系结合形成长达800公里的暴雨带,广东、广西、福建等7省区启动暴雨Ⅰ级应急响应。广州市13日夜间升级为红色预警,城区出现50年一遇内涝,地铁13号线因隧道积水暂停运营。广西桂林阳朔县遭遇3小时180毫米强降水,引发山洪冲毁3处县道桥梁。
防灾体系经受极限考验
广东省防总数据显示,截至14日18时,全省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2.7万人,关闭滨海景区23个,回港避风渔船2.1万艘。潮州市运用“智慧三防”系统,通过370MHz应急通信网实时调度18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佛山,气象部门提前72小时发布暴雨精细化预报,指导中小学调整课程安排,减少户外活动风险。
基础设施损毁与经济影响
据初步统计,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45亿元。其中,农业受灾面积达89万亩,揭阳普宁市的蕉柑种植园因积水绝收;交通网络方面,沪昆高铁部分区段限速运行,6条国道出现路基塌方。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灾害暴露出部分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偏低问题,深圳龙岗区某工业园因管网设计排量不足导致设备浸水损失超2000万元。
气候异常背景下的防灾启示
气象专家指出,此次台风路径西偏且维持超强降水,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密切相关。华南地区8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8℃,海温异常为台风提供了充沛能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强调,需加强“台风-季风-地形”相互作用研究,提升复杂地形下的降雨预报精度。此次灾害也为《国家防洪法》修订提供实践案例,推动建立跨区域洪水联防机制。
当前,台风残余云系仍在湖南南部徘徊,气象部门预计15日夜间降水强度将逐步减弱。这场夏末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验证了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灾理念,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灾害应对提供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