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正式突破100万辆,这一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实力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更预示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加速迈入“华系时间”。从15万元家用轿车到百万级豪华旗舰,从硬派越野到城市MPV,22款合作车型覆盖全动力形式与车身形态,华为以“技术普惠”战略重构智能驾驶市场格局。
技术突破:全栈自研构筑护城河
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全栈自研的技术闭环。基于昇腾系列AI芯片与MDC计算平台,系统构建了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自主能力。昇腾910B芯片采用7nm工艺,单卡算力达320TOPS,通过多芯片异构计算框架实现1536TOPS的总算力,动态分配技术使单位能耗效率较竞品提升40%。在感知层面,4D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实现400米有效探测距离,厘米级精度覆盖破损车道线、模糊标识等极端场景;决策层引入双神经网络并行推演,50ms内完成复杂路径规划;执行层则通过三模冗余控制模块,将系统失效概率降至ISO 26262最高等级要求。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端到端架构创新。ADS 4.0系统采用WEWA架构,将感知、预测、决策、控制四段式流程压缩为单一神经网络,云端训练与车端推理协同进化,每日生成4.8万个虚拟训练场景,长尾场景覆盖率达99.3%。这种技术突破使得同一辆车可通过OTA升级实现功能跃迁,例如ADS 3.0车型可直升ADS 4.0 SE/Max版本,构建起“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可持续盈利模式。
市场颠覆:从高端到普及的降维打击
华为乾崑智驾的百万搭载量背后,是其“技术平权”的市场策略。通过推出SE/Pro/Max/Ultra四阶版本,华为将高速NOA功能下探至15万元级市场,城区NOA进入25万元主流区间,百万级旗舰车型则直接兑现高速L3级自动驾驶。这种产品矩阵的精准布局,使得高阶智驾功能不再局限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而是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功:截至2025年7月底,乾崑智驾用户人均月度智驾里程达699公里,是行业均值的2-4倍;辅助泊车功能累计使用2.6亿次,平均每辆车完成26次自动泊车。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乾崑智驾的合作伙伴已覆盖国内80%的主机厂,包括奥迪、岚图、猛士、深蓝等知名品牌。其中,奥迪A5L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燃油车,采用双激光雷达及视觉融合方案,实现高速、城区辅助驾驶及复杂泊车功能,标志着传统豪华品牌开始拥抱“油电同智”时代。
产业重构:定义智能驾驶新标准
华为乾崑智驾的百万里程碑,不仅是个体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标准输出的开端。通过主导制定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规程、SAE L3+系统责任判定技术白皮书等国际标准,华为正在构建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卓生态”。其开放的MDC平台与鸿蒙生态,允许车企选择全栈授权或模块化采购,已与赛力斯、奇瑞等企业联合开发12款智驾车型,覆盖轿车、SUV、MPV全品类。
这种生态共建模式催生了诸多创新案例:猛士M817将百万级智能驾驶技术下放至30万级市场,通过军用级机械素质与消费级智能体验的融合,重新定义豪华越野标准;深蓝L07作为15万级唯一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SE系统的中型轿车,全系标配AEB应急刹车、LOCP侧向避让等安全功能,验证了高阶智驾在主流市场的可行性。
未来图景:从商业落地到全球引领
站在百万辆的新起点,华为乾崑智驾的进化路径愈发清晰。ADS 5.0系统计划于2026年推出,将支持无图城市领航和更复杂越野场景,云端世界引擎生成的难例场景数据密度将达到真实世界的1000倍,通过“AI训练AI”模式持续加速算法迭代。在商业化层面,华为正探索FSD订阅制、Robotaxi运营服务等新模式,预计到2030年,L5级自动驾驶将在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华为乾崑智驾正在推动智能驾驶从“技术验证期”迈入“商业落地期”。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L2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将超60%,L4级市场规模达180亿美元,而华为通过技术开放与产业协作,不仅提升了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更为整个行业构建了完善的生态体系。当百万用户、千万日活、亿级里程的数据雪球越滚越大时,华为智驾已不仅是技术标签,而是消费者心中的默认选项——正如市场评价所言:“今天中国的车市只有两种智驾,一种是华为,一种是其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